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金川 / 文化旅游 / 旅游景点

【打卡金川】千年流转间,亘古不变的藏式民居——碉房

发布时间:2020-09-11
字体:
访问量:
分享到:


在广大藏区,藏语称“碉”作“宗"或“赞宗”,称“石室”为“都康”“宗”的释义有“堡垒”、“碉堡”和“驻堡垒之官”两种。又有称“宗卡日”“宗日”、“扎宗”等等,其义都具有碉堡或堡垒之意思。在嘉绒藏区普遍称碉叫“卡日”或“郝日德”、“劳扎”,有说这种称谓是指造碉先民所留之称谓,现为青海省土族,也有对“劳扎”解释为是“看守边界”之意,就是今印度北部克什米尔帮的拉达克藏人,也对此称认可为是他们先名自唐代驻守中印边界为边防军,境内历史上也建筑有碉,至今留有遗址。所以其释说这也有其理由的,历史上在藏区险要隘道处多建筑有石碉,作为与临寨或地区间的界标与防卫。


石碉,一般称石、土结构为石碉,土、木、石结构的虽统称为是“碉”,但当他又称叫它为“木栏”或“木垛”的不少。乾隆皇帝用兵金川时,尤以沃日土司地方这种建筑极多。这类碉不很高,用木石交错镶砌很方便,建造较快,适应转战抗御时快速构筑工事,对这种“碉堡”,后被人们习惯称之为“木城”。今之小金县两河口乡境内的“木城村”,即是由此而演译为地名至今。还有一种是只用土,或少许夹杂一些不规则石头木条所混合筑成的碉,称之为“土碉”,有的按其用土颜色称之“白土碉”、“黑土碉”和“黄土碉”等等。有的按碉的造型和所建碉位置的地形地貌,将地名命称为“乌龟碉”、“龙灯碉”、“勒鸟碉”、“猫碉”、“牛王碉”、“大树碉”、“河口碉”、“山口碉”等等。

界碉用于边界的石碉,多见于藏区原部落界地和土司邻地,多在险关要隘处立为界,有守卫,这种石既是界地的定标记,又起防卫武备的功能作用除上面所述作用外,有些地方是把石碉列作为强盛、富裕、多子、智慧、权力及团结的象征。


民间至今传说是一位寨主为本部落的营长,他很富裕和强盛,已建造了不少石碉,后来决意要造一座多棱角,是别人无法与他相比的石碉造型。从而请来了汉、藏等各族能工巧匠们设计一座棱角多而是单数,形体要高大粗壮出众的权力碉。工匠们做了若干个模型,始终把十三个棱角摆不匀这时,主王爷的女儿正在赛楼上捻毛线,见匠人们被难住而发笑他们,匠师们便刁难公主地请她来指点。公主毫不推辞走下楼来,在坝地上用十三根毛线签等距离插在地上一个大然后在内圈又等距离收缩插了十三根毛线签,再将手中套绷交叉牵拴在内外毛线签上,地坝上即刻出现了等距离匀称的十三棱角的建图案。于是工匠们就按公主的毛线图案摆石下了基脚,在上建筑起了一座十分壮观宏伟的十三角石碉,至今保存完好。对姑娘的聪明智慧称赞不已,后传为佳话。现完好尚存,我们曾数次亲临实地勘察。还有一些地方把两碉相并体而建,其说有两种,一说是旧风俗一户人一男必有一碉,因取材困难故出现父子、弟兄合建一明者,对此类碉常称其为“父子”“弟兄碉”。笔者所临之朴角岭村、水子村等处,这种两碉合建时有发现,观其环境取石料并不十分困难,故不是材料问题。有民间老寿星告诉我说历史上朋友相好者也有合建一碉的情况。如此看来,这种合体石碉应该说是团结友好的象征才对。


今天我们看着这些高耸入云,林立山顶平坝和狭谷关隘处的石碉群,从碉体的伤痕累累中透视给我们它不仅经受了时代战争的风烟滚滚,而且也经历了大自然变迁的严峻考验。它们中绝大多数早于原始先民的创建,行至春秋战国,特别是秦汉,尤其是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以来,又经受了战争的洗礼考验,不断地完善提高,有的至今尚是完好无损,高耸挺拔,气势宏伟。它们中有历朝历代诞生出世的弟兄和子孙群体,今天仍就健在。这正是说明对其地世居民族坚强勇敢,不屈不挠,勤劳智慧象征的再现和佐证,也是一种民族精神标记和作为代表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它从另一个侧面,更是雄地证明文明悠久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光辉灿烂与多元一体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